很久很久以前,CPU市场还不是现在这样的格局。当时,PC业方兴,CPU设计制造入行门槛不算高,单单一个486,就有七八家公司在制造。如同现在漫山遍野的黄焖鸡米饭,说不清谁是正宗谁是山寨。
当然,这里面领先的企业一直是Intel。
转眼到了90年代末,随着行业发展,竞争激烈,一些公司相继退出了CPU制造业,当时,还在运作的相关企业大概还剩四家:
Intel、AMD、Cyrix、IDT。
其中,Cyrix和IDT明显就是要挂,最终也确实挂了,被来自台湾的威盛电子(VIA)收购,最后,VIA基本上也挂了。
这时候,如果AMD再撑不住,那Intel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垄断者,千秋万代一统江湖。
当时,AMD情况并不好,其拳头产品K6-2只能勉强和Intel的低端产品Celeron(赛扬)打平,尚不足以对Pentium II造成威胁,同时,在Pentium II的基础上,推出了性能更好的Pentium III。
intel的春秋大梦,看起来就不远处。
这个时候,悬崖边上的AMD推出了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:基于K7架构的Athlon(速龙)。
得益于表现优异的K7架构,Athlon和Pentium III的性能基本相同,互有胜负。但是对Intel来讲比较要命的的是,Athlon的价钱只有Pentium III的一半到2/3。
不按常理出牌的AMD立刻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同。
更要命的是,2000年3月6日,AMD率先发布了1G主频的Athlon。这是CPU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G大关。
而1G的Pentium III,则恰好晚了两天。
自4004开始,相继开发出8008、8086、286、386、486,一直到Pentium、Pentium II、Pentium III的CPU业王者Intel,居然让AMD拿了一血,这绝对是Intel的奇耻大辱。
更何况,AMD已经开始侵蚀Intel的市场占有率了。
Intel必须反击。
需要说明的是,那个时候,AMD和Intel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,远不是现在挤牙膏局面。1999年2月发布的Pentium III,速度只有500 MHz,而到了2000年3月,intel就把Pentium III翻倍提高到了1 GHz。
这个时间段内,在AMD的重压之下,Intel至少出了三个大力出悲剧的事故,其中每一个事故都可以在这个问题下构成一个单独的答案:
1,为了使用更快速的Rambus公司的内存,Intel开发了i820芯片组,该芯片组出现错误,被迫召回。
2,为了追求更高频率,Intel强行推出了1.13 GHz的Pentium III,该CPU出现错误,被迫召回。
3,为了更高速度,Intel选择了更高速的Rambus内存,而不是更便宜的DDR内存作为新一代内存方案,昂贵的Rambus被AMD等支持的DDR打得满地找牙,Intel被迫花巨资买断了和Rambus的合同,重回DDR阵营。
顺便说一句,Rambus绝对是坑Intel专业户……
忍无可忍,Intel终于憋出了大招:采用NetBurst架构的奔腾4。
Pentium 4的登场是震撼的。当时,AMD和intel还在1GHz左右奋战,最高也就是1.1G这个样子,而Pentium 4出场就是1.4G和1.5G,一下子就把AMD拉开了一大截。
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不对,Pentium 4为什么这么慢呢?
阅读全文